新政之下,教培从业者如何规划未来职业发展?
今天分享的主题是:教育行业运营人如何长期规划职业发展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长期的启发,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分享。
我很喜欢教育行业,一直在做相关的运营和增长工作,未来也会坚持做下去。
但大家也看到,最近教育行业不大好过。
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,大家在工作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的问题,比如说:投放紧缩,不知道如何拉新;课外培训机构家长退费;甚至有的公司直接砍了产品线,有些小伙伴面临降薪被裁的情况。
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问:教培行业是不是真的不行了?
在分享之前,我采访了32位在线教育行业的同学,包括一些大厂员工。其中6人转行到了电商行业;9人跳槽到了教育的其他领域,如成人教育,知识付费;剩下的15人,处在一个观望期,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。
今天的分享,其实也是希望为大部分处于观望期,不清楚下一步怎么走的同学带来些帮助。
这次讲的内容比较实在,主要是一套分析框架和思路,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拿来直接用。整体上我会从三方面去讲:
第一部分:教育行业哪些细分领域有机会。
第二部分:个人如何找准职场生态位,制定可落地的计划。
第三部分:教育行业3种可长期发展的职业路径。
一、教育行业哪些细分领域有机会
▌1.教培行业近期工作梳理
最近三个月,大家可以看到在线教育行业遭受到了冲击,有些人会说太惨了,但我觉得其实不太客观,更加客观的表述应该是冰火两重天。
冰的方面,是K12的课外教培部分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最近都比较难过,甚至还波及到了素质教育领域,因为他们不符合双减的政策。
火的方面,例如成人培训,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还不错。最近这个领域有一系列的融资,像开课吧融资6亿。做IT培训的传智播客,最近股价也接连上涨。还有中公教育,在市值上早在去年就超过了好未来,成为中国市值第一的教育公司。
在政策冲击下,在线教育行业的公司都进行了重大调整。有的在大量裁员,有的在砍产品线,当然还有一些直接倒闭。
而在这背后,是因为教育行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,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:
第一,政策法规的出台。第二,行业内资金的撤出。
这两者间是一个因果关系。由于政策法规的出台,加速了资金的撤出,以及市场短时间内的需求紧缩。
所以出台的政策是导火索,加速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变革进程。
那么“市场需求短时间紧缩”是什么意思?
先跟大家说个比较有意思的调研,是最近央视做的。
从数据里看,即使校外培训不存在,大部分家长在暑假依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去参加学科培训。
其中有41%的家长会购买线上的学科辅导课程,有26%的家长会选择1v1家教,利用单价更贵的方式进行补习。
目前学校的托管服务满足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,但在经过市场验证后,会发现像学而思、新东方和作业帮这些更个性化的学习辅导,无论线上线下,都比学校做得更好。
因此,只要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还在,“中考高考一考定终生”的制度还在的话,这种需求永远都会存在。
甚至大家可能还会从在线大班课转到家教1v1,或是地下教培。
这样客单价更高,监管也难以触碰,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更加不健康的状况,最后人均教育支出会变得更大,无法达到国家期望通过一系列政策降低教育支出的目的。
而实际上,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工作早在18年就开始了,但为什么这次如此严重?
教培机构经过了9轮整治,首先是18年对无证无照机构的整治,到8月颁发了「预收费不能超过三个月」、「培训时间不能晚于晚上8:30」的政策。9月份整治超纲辅导和教师资格证。
到了今年更为频繁,1月是关于资金监管的整治,2月是两会期间培训机构的虚假广告治理,5月中央的审计通过了双减政策,7月也就是刚刚发生的,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学校去探索暑期托管的服务。
再说说我自己的感觉。
我自己曾在三年前短暂入职了某K12头部公司做增长运营,虽然时间比较短,但当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
第一件事,严查敏感词,如提分、升学、小升初。在18年的时候,我一个月都在大量的改详情页,包括各种宣传出现的敏感关键词,当时删了一遍又一遍,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。
第二件事情,我们在做拉新的时候,大部分工作重心是盒子课。盒子课是由我来设计的,成本从60到100元不等,但我们只卖9块9,甚至是1块钱,这也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。
当时我心里有几个疑问:
第一,我们这种校外培训机构在跟学校抢时间,真的对吗?
第二,这种赔钱赚吆喝,用低价拉新的商业方式真的可持续吗?
第三,我很不赞同把教育做成了生意,这种互联网+的模式真的可发展吗?
由于这三个疑问的存在,让我在K12做运营时非常痛苦,看不懂、看不清,也不认可。因此只待了很短暂的时间就离开了。
现在回想起当年做的这个决定,我觉得还是挺对的。前两天我在准备分享的时候,翻到了我在离职前做的分析表。
左半边是对整个行业和公司的分析,右半边是我个人层面,该如何去看待离职这件事情。
接下来我会针对这张图做一个分析,即这张图是怎么来的,以及背后的逻辑分析框架。我觉得对大家去分析离职问题会挺有帮助。
▌2. 四看分析框架
大学里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,但为什么毕业后,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慢慢拉开?
我觉得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在关键决策上做出对的选择,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你未来的人生道路。
接下来会讲一套四看分析框架,我们可以根据框架分析该如何选择行业和细分领域。
这个思路不仅职场可以用,在面临人生各种重要选择时,都可以套用这个框架模板,找到属于你的快车道。
四看分析框架是基于「科学决策」背后的核心理论,其中包括5个步骤,我对此进行了提炼。
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我举个实际案例:确认自己是否要去某K12公司工作,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?
2.1 看政策
看什么:看的是国家教育部的政策,地方省县级的政策等。
从哪看:国家教育部官网,北京教育委员会,还可以去一些重点高中,像人大附中官网等渠道收集信息。
定权重&给分数:定权重和给分数相对来说较为主观,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和之前的经验判断,来决定权重是多少。给分数按照百分制来打分,4个方面加起来100%即可。
2.2 看资金
在资金上,主要看这家公司的投资方,这就包括了公司的赛道、融资的轮次、每轮的融资金额等。
这方面可以从36氪、虎嗅等商业分析平台去找相关信息,作为决策参考。
如果投资机构越知名,领域越垂直,就越能证明这笔钱背后的意义和价值。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知名投资机构最近的投资动向,可以辅助你做些决策。
2.3 看人才
在人才上,看的是你所关注的公司和赛道目前的招聘情况,包括招聘的岗位、地区、人数、薪资还有门槛等。
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公司的业务是在扩张还是紧缩,甚至还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趋势。比如我去年10月就看到某大厂在官网上开始招本地化运营,而这件事在今年才正式被大范围提及。
其中还包括薪资是否比其他行业高,门槛是否相对较低,这也能间接证明这个行业目前是否处于渴求人才的阶段,人才的涌入代表的是政策和资金的结果反馈,这两者实际上是个因果链。
2.4 看商业模式
最后看商业模式,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变现金字塔模型。
第一层,是变现模式,就是这家公司是怎样赚钱收费的。
第二层,是定价模式,这家公司的产品有几个层次,每个层次的定价策略是什么?
第三层,是转化率,从新人到付费用户,转化率是多少?老用户拉新的转化率又是怎样的?